#札记
接着看去年年底收藏的论文,关于流行音乐的。
首先摘录一段伍佰的歌词,来自《爱情的尽头》
下着雨的夜晚最美,
将所有景物抛在半空之间
……
我变成一朵放纵的轻烟和小雨
缠绵在冷冷北风里面……
当时听到的时候觉得很有些诗意,虽然主题格局小了些,但确是长时间以来难得的,感觉耳朵被唤醒的曲子。
现在在看的论文段落,谈及的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殊功能:解放文学的一种力量。
“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消费社会特征越来越明显,感官文化和享乐主义意识形态甚嚣尘上……流行音乐则日益发展成为大众日常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或成为解放文学的一种力量。”
“中国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以歌曲演唱形式为主的音乐艺术……相比深邃的文学经典容易被大众理解,是社会文学平均值的一种体现。”
作者还引用了袁惟仁的话来说明中国流行音乐的诗词化。“许多歌词即使抽掉旋律都能感受到词句的华美与唯美,这不见得是别的国家能有的艺术文化。” 这让我想起了豆瓣时间最早的诗歌鉴赏节目,第一课讲的就是鲍勃迪伦《Blowin’ in the wind》,以及他的那座诺贝尔文学奖。故而这句话只能听前半句。
这里便来按着时间线简单捋一下,记忆中的华语乐坛,一些词作浪漫诗意的流行歌曲。
首先对Timeline做下界定,只涉及当代。因此在古诗词基础上直接谱曲的作品不算,邓丽君系列不入选;上世纪三十年代海派风情的上海老歌不算,部分民歌排除。
香港:
黄霑《沧海一声笑》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 只记今朝
黎彼得《梨涡浅笑》
梨涡浅笑
似把君邀
绮梦轻泛浪潮
春宵犹未觉晓
林夕《难念的经》
吞风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
欺山赶海践雪径也未绝望
拈花把酒偏折煞世人情狂
黄伟文《无人之境》
惊天动地 只可惜天地亦无情
飞天遁地 贪一刻的乐极忘形
林振强《早班火车》
难道你教世间漂亮
和默令梦境漫长
早期富有诗意的粤语流行歌曲受粤剧等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讲究音韵的协调,句式的对仗,趋于古典审美的取向。
台湾:
罗大佑《亚细亚孤儿》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李宗盛《山丘》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陈焕昌《爱江山更爱美人》
道不尽红尘奢恋,诉不完人间恩怨
伍佰《夏夜晚风》
不知道怎么搞的
最近老是做这个梦
可能是我痴情
或者是我太笨
总之梦很美你也很美
同香港的古典不一样,台湾诗意风格更偏向于现代。
以上选取的内地作品并不是普遍传唱的流行歌曲,放弃。
- 结合八十年代以来的社会变革来说,香港自粤语流行音乐的诞生起就在不断追求一种身份认同,尤其是在中英联合声明发布后,香港人借由文化作品表达诉求和抒发情感的不可谓不少。
- 台湾亦在脱离了戒严期后政治西化,掀起了民主和本土化的浪潮。经济腾飞和都市发展带给个人的迷茫引领了文化创作的个性化。
- 内地的流行音乐的发展应该要算九二南巡之后才发轫。改革开放打破了禁锢已久的枷锁,加之港台流行音乐的冲刷,原有意识形态灌输的人生目标理想通通瓦解,最先迸发声音的要算崔健所影响的一代内地摇滚乐,唤醒了沉寂许久的人民。
不同的政治土壤开出不同的花,然而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下,流行音乐的商品属性压制了其文化艺术功能。消费时代的流行音乐产业已经很难找回过往的诗意了。
后记:本来想谈诗意的,然而发现我不了解诗。不过对美好的追求是本能,所以还是从个人审美出发浅谈几句。私以为流行音乐的诗意需要有传播性,是通俗的大众的,不能太形而上或者太过高蹈。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俗套,太过直抒胸臆,失去了诗的朦胧。再来有拉Rui同学做通脑风暴,挖掘赋有诗意的词作,聊到后面发现不知是我们听得太少还是审美不够,确实内地能数出来的作品除了民谣摇滚,偏流行的歌真的没有。这大概算得上一种文化缺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