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 吕世浩 著

第二章 《史记》对汉代政治的挑战*

《史记》的出现对于汉代政治所产生的冲击和挑战,是日后其在两汉之际种种际遇的根源所在,更是从《史记》到《汉书》转折过程的开端。

  1. 【弗废史文】——史学的中衰与复兴

了解《史记》对汉代的冲击和挑战,需从秦以来史学的中衰谈起。秦人以《秦记》坐围国史的主要形式,取代了记载月日事件详备的鲁《春秋》等史书,这在中国史学的发展上,无疑是一种倒退。因为汉承秦制,这种忽视史学传统的心态也一并被继承。体现为两个方面:

  • 汉无先秦修史之官
  • 汉无先秦官修之史

汉有史官,然史官之职责不在修史。汉有官史,然其或无年月,或不记人事,或文略不具。

故史官世家的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有二:1)赓续先秦太史记史修史之祖业——王官学之旧传统;2)继承孔子私人著述之《春秋》——百家言之新风气。

2.【拨乱反正】 ——以《史记》继《春秋》

引太史公与壶遂关于孔子作《春秋》的问答,来体现《史记》和《春秋》的继承关系:1)“拨乱反正”;2)“以俟后圣”。

要探讨《史记》对汉代的冲击和挑战,仅从“绳当世”这点出发加以讨论:

推此类以绳当世

《史记·孔子世家》

对比得出《史记》如何继承《春秋》,除义法外,最重要特点——撰写当代史。

唯有撰写当代史,方能将古今结合为一体,不断对当世政治有所指导,以维系周公,孔子所传之理想于不坠,这才能说是‘通古今之变’,也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史学。

  • 《史记》叙事的断限: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 《史记》内容之比重:当代史占比近半

3. 【贬损当世】——对汉代政治的挑战

集中探讨《史记》中对武帝当时各方面的的评价(贬损),来体现对汉代统治的刺讥和挑战。

一、汉兴五世,隆在建元

引《平准书》说明隆在建元指的是武帝即位后,天下由盛而衰的情况。

二、外攘夷狄

武帝之前的匈奴政策是和亲,以达到同化异族,安抚臣服匈奴的目的。武帝起征战匈奴,天下不宁。

司马迁对征伐匈奴的看法主要集中在武帝不择任贤将相,端赖个人好恶,任人唯亲幸。征伐比之于暴秦。

三、内脩法度

1)独尊儒术,广厉学官;以儒术缘饰文法 2)兴利百端,与民争利 ;聚敛天下之才3)严刑峻法,任用酷吏;以严刑酷吏绳臣下百姓4)集权中央,强干弱枝;以诈力之法来侵夺群下。 除儒术这点外,皆可比之于暴秦。

四、封禅

武帝至封禅为己求不死。与秦皇无异。

五、改正朔,异服色

先王之礼目的在于防欲止争,武帝制汉礼出于好名。亦可比之于秦皇。

综上,《史记》一书处处以始皇讥刺今上。司马迁对当世统治者的不抱希望,只能寄托“以礼义防于利”,如同孔子作春秋,以明其道之不能行于当世,以俟后圣。

第三章 从《史记》到《汉书》的转折过程(上)

两汉期间的史学史学,共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化:

  • 西汉的抑禁与传抄时期
  • 公布与删削时期
  • 西汉末至新莽的补续于褒扬时期
  • 东汉的论罪与取代时期
  1. 抑禁与传抄时期:藏之名山与传之其人

一、《太史公》藏、传两本的源起

因何刻意留下两个版本:1)《春秋》成书时已有遭迫害之虞;2)秦代刻意消灭史学;3)汉代时以“诽谤”论罪;4)为免亡佚或篡乱。

二、藏、传两本的所在

藏于中秘,传于后代(女儿、女婿杨敞)

三、藏本的初期情况

秘府藏书的权威,封闭和重要-东平思王求书被拒

四、传本的初期情况

考据司马迁传之其人是指女儿还是女婿

2. 公布与删削时期(一):杨恽与褚少孙

  • 杨恽宣布《史记》传本
  • 褚少孙对《史记》的撰续
  • 汉代朝廷将《史记》删削十篇
  • 成帝赐班斿秘书之副

一、杨恽宣布《太史公》传本的时间

于宣帝时,杨恽此时为平通候

二、所谓“宣布”的意义

考据杨恽是否宣布全书

三、由褚<补>看杨恽所宣布的具体内容

四、杨恽所宣布传本的下落

杨恽获罪,家资充公,传本被收回中秘

3. 公布与删削时期(二):十篇缺与班氏家传本

一、“十篇缺”之说的由来

二、过去诸家之看法

1)武帝删削说;2)原文未成说;3)迁没即亡说;4)两汉之际亡佚说。均不充分,没有考虑完全,尤其最后一说未考虑到班氏受赐中秘副本的情况。

三、两汉之际《史记》班氏家藏本的存在

成帝赐书班斿,班彪为班斿的侄子,幼与兄同游学,得见秘书。

四、“十篇缺”之时间及原因

“有录无书”刘向校书之前,一百三十篇完秩。成帝赐书时已然十篇缺。期间汉代对中秘藏书保护极为严密。综上,这十篇是被汉廷删削。

第四章 从《史记》到《汉书》的转折过程(下)

  1. 撰续与褒扬时期(一):续《太史公》十八家考
  • 杨恽
  • 褚少孙
  • 刘向
  • 刘歆
  • 冯商
  • 卫衡、阳城衡
  • 杨雄
  • 史岑、史孝山
  • 晋冯、段肃
  • 金丹、冯衍
  • 梁审、肆仁、韦融、萧奋、刘恂
  • 班彪

2. 撰续与褒扬时期(二):十八家背景分析与史通子

3. 论罪与取代时期(一):“私改作国史”罪与“十篇有录无书”

4. 论罪与取代时期(二):官修《汉书》与删削《太史公》书

*全书第一章为序论,不做引述。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