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6th AM
在聊巩县石窟寺前,想来谈谈石窟游览跟团和个人行的选择。现在回想起来,巩县一程是有很多遗憾的,出于各方面原因,没有静下来好好的看石窟。因此这一篇游记更多地侧重和强调个人的综合的感官体验。关于石窟造像的内容,均整理自《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一书。
相较此一行的龙门和水泉,巩县石窟寺独特的地方在于现在还保留着寺院的实际功能,更易于展开想象融入历史的原境。驻足于石像前,目光在繁复灵动的线条间描摹,忽地闻到阵阵香火气息,是前院佛殿飘来的,有那么一瞬间感觉自己被神秘的宗教氛围浸染,恍惚像是回到了千年前的礼佛场景。
另一个有类似触动的时刻是巩义回洛阳的高速上,有一段北侧隐约遥望到迤逦的黄河,视线所及便是洛阳平原,真真天高地阔,辽远无际。近前邙山起伏的山丘下埋葬的是数代北魏帝王,这样一种空间的无限感中包容了时间的无尽感,这样想着,感觉自己在某一刹那捕捉到了永恒。
说回巩县石窟寺,规模不大,最大的一号窟高宽各6米,中心塔柱占地就近6.5平。我们团一行十七个人挤在里面都有些腾挪不开,何况还有其他团队和散客。东区的第三、四、五窟铁门落着锁,进都进不去,只能扒着栏杆费力往里瞧。石窟管理员针对禁止拍照一事各有各的标准,前一个来说窟内不能使用相机,手机可以。过会儿换一位又说不能拍。
团里的讲解老师讲得太细了,不太听得进,又不好意思走开,愣是在一号窟里外徘徊了一个半钟头,后面的窟就很仓促了。所以图像记录没有多少,视觉记忆也很贫瘠。
依着这贫瘠的记忆,结合书本的内容,大致的整理下石窟造像方面的内容,算是一个攻略吧。
洞窟形制:
石窟寺原始的功能即是参拜礼佛,巩县石窟寺的五个窟中,规模较大的四个都是中心柱式的洞窟。中心塔柱本就是印度窣堵坡的一种演化形式,人们通过顺时针绕行进行礼佛的仪式。巩县的中心柱更多的还是出于建筑力学的考量,因为开凿石窟的大理山崖层断裂纹多,顶部容易崩塌,中心柱能够提供更稳定的内部结构。
营造年代:
巩县是同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脉相承的北魏皇家石窟,根据现存造像风格以及题记推断,巩县石窟寺的前身是孝文帝时期营建的希玄寺,主要的五座洞窟及摩崖大龛主要是宣武、孝明、孝庄时期陆续开凿建成或中辍的,其他一些千佛和小龛则是东西魏、北齐,乃至唐代的增刻。唐代之后改名净土寺,现在看到的佛殿建筑是根据明清制式仿建的。
代表作品:
公认巩县必看一则是1st窟的帝后礼佛图。龙门宾阳中洞的被盗后,国内现存内容完整,规模较大的浅浮雕帝后礼佛图就要看巩县了。
另一则是3rd窟中心柱南壁上的左右飞天,被称为最美飞天。
就我个人而言,对于以上两处精品没太多感触,图像都被玻璃幕和铁栏杆遮了大半,距离感大于美感。
雕刻题材:
巩县石窟寺的雕刻题材异于云冈龙门的有窟顶的平綦、壁脚的神王异兽,再一者就是三世佛题材因地制宜的特殊构图,即主尊释迦置于窟内,窟外两侧摩崖雕过去未来佛。这样一种旧题材,新做法也影响到了后期盛行于唐代的摩崖大佛。
图录和碎碎念:
说到神王题材,诸如风神王、树神王、海神王等等我都觉得更贴近道教神话,或者说这些早先频繁出现在墓葬美术中的形象其实源于传统的中原神仙体系,只是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被融合加工,进而衬托佛祖的神格。类似的还有东王公、西王母等形象。
以上。
鉴于巩县石窟寺一行的仓促体验,个人建议看石窟还是应该抱着中国石窟系列丛书,对照着看来的更细致入微。当然,条件允许的话,石窟确实是应该反复看。这一次的总结回顾就到这里结束啦。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