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6th PM

促成洛阳一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对夜游龙门的向往。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用多加赘述。这篇博客依然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从游览攻略和北朝石刻艺术两方面着手,简要地加以概述。

景区地图

游览攻略:

规划行程所需的信息均可以通过龙门石窟的公众号进一步了解。其中“云讲解”和“云导览”等功能都能够为行程提供便利的服务。

  • 费用:门票90元/人,学生等特殊人群持证半价。洛阳旅游局近期都有发消费券,小程序领了也是半价。这样算白天和晚上都是45元/人。
  • 景点:门票包含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四个区域。主要洞窟都集中在西山。游览只能沿西山、东山、香山寺、白园做逆时针方向,出了西山区域不能再折返。
  • 开放时间:白天都是8点开放,闭馆时间则依季节不同从17点至18点半。景区清场时间为闭馆后一个小时。夜游龙门的开放时间和预约时间最好查阅官方小程序。下午晚点逛完西山,闭馆后往东山方向出景区差不多也能拍到亮灯的夜景。
  • 讲解:讲解员分为普通、星级和高级三档,收费从100-300不等。且讲解范围只涵盖独立的区域,四个区域的讲解都是单独收费的。提前做点功课,加上小程序的云讲解,普通散客可以不花这钱。
  • 团队游:龙门推出的三档夜游龙门的团队项目,在我看来就等同于特窟收费了。5人/团次(含5人)收费分别是3380、5580、7880.  七千多的画舫好像因为近期黄河治沙项目暂停,五千多的就差在不能坐船,其他都一样。三千多的则是少看两个特窟。送小礼物——一份折页的还算精美的宣传册,一本线装的搞不清意图的线描花卉书,一支手电筒,一个印有龙门石窟的纸袋。。。龙门的文创啊,差点意思。。。
  • 景区比较大,游览时间长的话,建议自带干粮。物价不离谱,瓶装可乐6块钱,暴走之后一瓶6块钱的冰可乐真真救我狗命。。。
  • 拍石刻造像个人建议带长焦,怼佛头拍比较好看,不然拍出来全是人。。。如果是汉服小姐姐拍人像那是另一码事了。

 

白天的卢舍那大佛
夜晚的卢舍那大佛

接下来是一些碎碎念:

为了看特窟,跟团,不值当。。。四十五块的夜游跟一千块的夜游差在哪里?1)最精彩的古阳洞做三维数据采集没看到,不可抗力没办法;2)5人一团次实际分到了8、9个人;3)一个特窟最多待15分钟,前述两点考虑到讲解员的工作辛苦和出于对石窟保护的需要也可以理解,但是我的钱包无法原谅。。。4)特窟其实是半开放的,几个洞窟普票也可以看,只是靠得不够近,视角不够全,比如窟门内壁的方向看不到而已;5)虽然夜里打光看着唯美,然而受夜视能力的限制,所能捕捉的细节远不如白天,对于欣赏石刻艺术来说,是有欠缺的;6)跟团,行程不自由,不能随心漫步,颇为遗憾。

六月下旬,全国最热的地方就在河南了。下午西山石窟走两个钟头,腿也断了人也臭了。狭窄的栈道和石阶上挤满了游客,被人流推挤着向前,并没有驻足停留欣赏石窟的余韵。好在太阳一下山就凉快了,风拂过伊河带着些微的凉意,这时候坐在河岸的长椅,看着漫山窟龛透出星星点点的亮光,才体会到一些夜游龙门的浪漫。

总的来说,这趟龙门之行是不甚理想的。就龙门石窟的体量来说,走马观花一趟下来,能够记录的有效信息太少太少。因而接下来关于龙门石刻艺术的展开,只能算个人管窥蠡测的一些观察记录而已。

历史:

龙门在过去被称为伊阙,《水经注》记载:“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此兴建佛寺,开凿石窟,过去云冈“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盛景在洛阳重现。北魏分裂至北周末年虽时局多有动荡分裂,仍陆续有窟龛开凿的记录,唐朝高宗武周时期更是迎来新一轮的辉煌。

伊阙被称为龙门始于隋炀帝营建东京洛阳,相传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感叹道:“此非龙门耶?自古何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非常上道地拍马屁:“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大约在唐高宗之后,龙门便渐渐成为伊阙的通称。

地质:

龙门两山的主要岩体为石灰岩,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同于敦煌砂岩土质柔软,结构松散,盛行泥塑造像,龙门的地质条件更适合石刻造像。古代工匠在石窟开凿过程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判断岩层是否适宜开凿雕刻。西山的石窟数量远超过东山便是这个原因。此外龙门最为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左侧的天王力士,身姿扭动的方向异于右侧,也是出于避开崖壁上的构造裂隙,以免造像受到裂隙渗水的侵害。

卢舍那大佛的皇家威严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能够保留到今天离不开古代工匠选址时的精心设计。1)背靠岩体紧密完整;2)位于西山,日照时间有限,造像所承受的温差不会太大,不易崩裂;3)上方人字形排水渠分流雨水,减轻溶蚀的危害。

右侧天王力士腰身外扭,向内拱卫佛像
左侧天王和力士身姿扭转方向相对。可以看到这一壁崖面裂隙众多,因而受渗水侵蚀风化破裂的影响,损坏程度比较严重。

 

主要洞窟:

龙门石窟艺术精品主要集中在西山,按照游览顺序,依次会经过潜溪寺(唐)、宾阳三洞(北魏-唐)、敬善寺(唐)、摩崖三佛龛(唐)、万佛洞(唐)、惠简洞(唐)、莲花洞(北魏)、魏字洞(北魏)、奉先寺(唐)、药方洞(北魏-唐)、古阳洞(北魏)、火烧洞(北魏-唐)、皇甫公窟(北魏)、路洞(北魏)、极南洞(唐)、龙华寺(唐)、净土堂(唐)。我的兴趣和阅读范围还只停留在北魏分裂以前,东、西魏至隋唐时期的造像艺术不甚了解,因而稍后一些图片的注释全凭个人喜好作评述,不足为信。

历史渊源:

以上个别洞窟的营建年代横跨北魏至唐,尤其特别的历史渊源。

宾阳三洞的中洞和南洞是宣武帝为了纪念他的父母孝文帝和皇后高氏,统一规划营建开凿的。南洞后因高后失势,朝政归于灵太后胡氏遂废弃。莲花洞也是完成正壁主像和窟顶雕饰后因为同一原因中辍。

胡太后临朝听制初期,即北魏神龟、正光之际,府藏盈溢,因而广修佛寺,此一时期主持开凿的洞窟有火烧洞和普泰洞,其中火烧洞的窟口雕饰以及正壁主像可以看出同宾阳中洞风格统一。正光元年,领军元叉、长秋卿刘腾发动政变,幽胡太后于北宫,火烧洞的营建由此废止。

正光四年,司空刘腾薨,由他主持为宣武帝营建宾阳北洞的工程悬置。

武泰元年,河阴之变使得药方洞和唐子洞未能完工。

宣武已后,抑亦沦胥之始也。龙门石窟烟寺相望的盛况直到李唐时期才得以恢复。

造像风格:

依据《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书中温玉成龙门北朝造像风格分期一篇整理的表格。

图录:

莲花洞窟门外壁龛楣,平地减刻火焰纹,居中宝瓶并莲花
莲花洞窟顶高浮雕莲花,据说高度35公分。中心为莲房,用联珠纹圈成。外围绕以三重莲瓣,莲瓣均为单式
火烧洞窟口上壁平地减刻火焰纹龛楣,两侧雕东王公、西王母。佛教艺术本土化的进程中对于传统神仙体系的吸收化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类似的,发源于印度的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融合西方雕刻艺术形成的兼具中西方文化色彩的造像作品,也给到我们思考过去文化交流史的一些启发。
左侧西王母:头双髻,有双翅,着交领衫。右手持一物,脸型略长,面向北
右侧东王公:戴三危冠,着交领衫,下着裙,微露足。右手抱龙颈,左手举长杆,上悬幡,脸型瘦长

 

宾阳中洞窟门北壁一头四臂帝释天
万佛洞窟顶莲花,外圈题记。只记得大唐永隆

 

因为只拍了大唐永隆。。。

主要的窟龛都没的机会拍照,看都来不及,哪里有闲掏相机。于是接下来的照片已然记不得什么场景下,拍的哪座窟龛。。。后期整理照片的时候叫苦连天。。。

稍稍留意了一下佛塔,图上是9座佛塔的拼图,木构或砖塔形制不一,构造繁复或简略也没有筛检,兴许日后对于这个课题感兴趣可以留作参考。

 

不知道是哪一龛,被刻画的刚劲有力的肌肉线条所吸引,飞扬的裙摆,十分有动态美。让人联想到古希腊雕塑对于完美比例的强调。虽然头像残损,私以为这种残缺美更甚一筹。。。
同一龛北壁的力士和菩萨,可以看到菩萨身姿呈S形,曲线窈窕,典型的中晚唐风格。

 

又一尊力士像,腰间衣纹的线条十分细腻。

 

宾阳中洞和南洞之间的《伊阙佛龛之碑》,仿木构屋檐,上龙首,下龟趺。北魏的碑文被唐所覆盖,现存题记是岑文本撰,褚遂良书。极具书法价值。(听说的,没看着。。。看着了也看不懂。。。)

 

又一处无名龛,被残存的彩绘颜色吸引。

 

不确定是宾阳中洞和南洞的那一窟。莲花藻井,环绕飞天。
宾阳中洞窟门通道顶上的莲花。应该是两朵,然而我所占的地方视野有限,只拍到一朵。。。
不记得。。。但是从高肉髻的波浪纹和头光彩绘倒推,应该是宾阳中洞北壁三尊中的主尊立佛。。。

 

emmm 很难想象工匠在发现佛像左右眉眼不对称后怎么同功德主交代。。。

 

西山伊河岸边的七叶树,据说佛祖讲经说法就是在七叶树下。因而算是佛寺常见的植物,花期好像在四五月,成簇状,下次可以关注一下。

 

西山的岩层走向是斜上的,很明显。此处为一处天然溶洞,地下泉水已干涸。

 

夜晚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坐前面台阶吹吹风真的舒服

 

白天的左胁侍菩萨

 

白天的右胁侍菩萨

 

夜晚的右胁侍菩萨

 

从奉先寺下来,在伊河岸边的长椅上,回望正好能看到左壁的力士正盯着你。。。

以上。

整理照片的过程中,迫不及待地想重返龙门,再仔仔细细看多一眼,不得不说,遗憾实在太多。希望下一次不要等太久。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订阅评论
提醒
2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liang0215
3 年 前

笔记本,我也希望去一下龙门石窟。。。

2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