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 10%。前天读了前言,大概清楚了整本书的篇目构成,前言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治学态度,这个其实是近期读书反复被冲刷的新概念,偏mental/academic,觉得是一个思考总结的新方向。今天读了子贵母子早期背景,集中于上本书没怎么展开的神元帝至道武几代的后宫事迹,算是一点补充。

9.1 23%。今天将第一篇的后半结读完了。离散部落的内容倒是补充了拓跋同比邻诸部关系的知识。后面子贵母死在上一本已经有过了解,因而新增的笔记没有多少。最近有别的学习计划,读历史书的时间要被压缩了。正在考虑怎么分配时间。

9.2 25%。想找一个标注昭成道武年间代北各族势力分布的地图。未果。中文搜索结果南辕北辙,英文搜索结果差强人意,要么就是外文标注也看不懂。百度地图也不够友好,不知道是地理信息比较敏感还是别的原因,总之自己截图画圈圈。在办公室看的,地图集在家里,不方便摸鱼时候翻看。回去看了下,圈圈标错了,只能大略参考方位概念。等有机会改过来。

9.3 29%上午读的。还是跟地图杠。本节内容同上一节简述的离散部落多有重复。不过更具体一些。尤其是重点击破地理概念觉得挺有成就感的。PS我以为贺赖头是贺兰部的,其实不是哦。To read list《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周一良。 34%下午读的。拓跋与贺兰同独孤部族之间的关系好复杂额我的天。互相交织渗透的复杂关系。

9.4 41%这一篇其实大半是田余庆老师絮叨他的治学的心路历程。散装知识点记录如下:焚膏继晷、陈寅恪的关陇本位政策串联周隋唐历史、玄鸟降卵(商人始祖契)/履大人迹(伏羲)/朱果发祥(爱新觉罗)。其实平城文和拓跋史探都集中于两个问题,离散部落和子贵母死。可以说理顺这两个制度史概念就能串联出北魏前期历史。

9.8 45%又过了一个周末,周六加班/玩剧本,周日大扫除/加班,昨天周一晚上有别的课程。今天早饭时间看完了空间美术史第二章,笔记还没做。说来昨天看了李长之画论的开头。同样是美术方面,感觉李长之讲的才算是人话,才看的进去。同样是以中国文化体系和分析语言来鉴赏,以李长之的角度看巫鸿的空间美术,那真的是讲不清话就说明概念还没有清晰。

关于乌桓研究的参考书目及对应方向:1)唐长孺《魏晋杂胡考》2)马长寿《乌桓与鲜卑》3)内田吟风4)前田正名关于平城地区历史地理。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句话反复出现额。

9.9 62% Reminder回家记得拍地图册。概括下这两天看的内容,虽然标题没有延续前面对贺兰和独孤的个案分析。但实则内容主旨是相似的。也就是通过考据早期乌桓部族的活动轨迹来见证拓跋早期历史。嚯,卫瓘任刘亢泥作乌桓王的影响,果然又绕回到离散诸部,这个逻辑牛逼的。哇,真的是拨开历史的迷雾。。。

接下来谈到乌桓代表人物,以出自广宁乌桓的祁后和王皇后为代表。有回到母族擅权的拓跋故事,真真厉害了额。硬生生从纷乱的历史碎片中理出两条可以串联所有关节的线索,感觉有点点感受到Zone的力量了。

乌桓这一篇居然这么长,还有三四节的样子。今天就到这里了,大概估算有三个小时了额。

9.10 65% 今天宕机了额,还以为可以翘一天的课。。。●白衣领职:对犯错官员的处置,保留原职但贬低身份。眼睛痛,看不下去,没有心,浑浑噩噩。还是没有对应的地理概念,很糊涂。果然质量守恒,清早用功学了别的这个就提不起劲了。

9.14 72% 周末搞别的科目去了。今天的内容也读的不太仔细。考据杂胡不是我的课额。近期的内容确实有些读不下去了。好生涩额。

昨天晚上读了一点点唐长孺写北魏拓跋的汉化,非常社会主义的笔法呢,那个泛泛谈概念比较读的进去哦。。。

9.15 100%戎马倥偬。今天借着瑞幸的牛乳茶和鲜芋仙的4号芋圆,看完了通篇。匆匆略过,心里面基本没留下什么。赶着结束这本因为实在没有兴趣熬下去了。

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

*本文所涉问题,有些环节难于用实证方法一一确凿言之,只能就史料所及穷思立说,并辅之以推理分析,在隐约中求其近似……

本篇探索两个问题:1)盛乐时期游牧的拓跋部为何出现母后专权;2)平城创业初期为何建立子贵母死制度。

第一节 《魏书》“子贵母死”所据的汉典和旧法

所据汉典:汉武杀钩弋。以防外家乱国。道武帝统一代北的功绩是建立在逐一征伐其母族贺兰部,其妻族独孤部和其外祖组慕容部的基础上,所以格外注意杜绝妇人与政,外家为乱。

所据旧制:道武帝时期刘夫人之前无旧制可循。之后皆以刘夫人为故事。神元帝力微杀妻追尊。

第二节 拓跋部早期君位传承中后妃的作用

神元帝力微:妻窦氏,最早被赐死追尊的皇后。力微依附没鹿回部时,大人窦宾以女妻之。窦宾死,力微先杀其妻,再杀窦宾二子,因此兼并没鹿回部,壮大振兴拓跋部。

文帝沙漠汗子孙:嫡庶长幼之序未立,皇后和母后各自护持自己的子嗣争位。君位在后裔支系之间移动,位次错乱,传承无序。

平文帝郁律以后:郁律后王氏从猗㐌后祁氏手中夺回帝位交给贺兰氏所生的烈帝翳槐,后在王氏的干预下,烈帝授位给异母弟昭成帝什翼犍,此后不再见兄终弟及的传承。

第三节 君位传承中后妃的部族背景

后妃出自七族、十姓之外的部族。部族的强弱影响后妃的地位。

道武帝赐死刘夫人并追尊刘皇后之前,只有神元帝力微窦氏被追尊配飨,中间追尊的14帝有8位无后妃事迹。可考的后妃多半在君位传承中有活动。力微后窦氏(没鹿回部),沙漠汗后封氏(贲部)次妃兰妃(乌罗兰部),猗㐌后祁氏和郁律后王氏(广义的广宁乌桓),郁律妻贺兰氏(贺兰部),什翼犍后慕容氏,寔后贺氏,珪后刘氏。道武母族贺兰氏和妻族独孤氏。

第四节 离散部落与子贵母死

田余庆考离散诸部的思路:贺兰、独孤、慕容等部先被离散,才有小的、有定居条件、驻牧地与拓跋接近的部落接受离散的处置。

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道武帝早年征战的成果。灭贺兰独孤并慕容。军事胜利靠慕容,政治成果归拓跋,统一代北。

贺兰部(贺讷兄弟一支):道武征战,联慕容攻高车均意在贺兰。独孤攻贺兰,贺兰请降于拓跋,遂讷部落及诸弟处之东界。再贺讷、贺染干兄弟相攻时,慕容垂兵破贺染干于牛川并之中山,进一步离散。

贺兰部被征服、强徙甚至离散的过程,主要分三次。

独孤部(刘库仁子侄一支):也是拓跋求援慕容击破。第一批慕容麟大破刘显并徙其部八千余落至中山。第二批王建讨广宁太守刘亢泥,徙其部于平城。至此独孤部族离散。

拓跋珪与拓跋窟哆的君位斗争。

慕容部:后燕覆灭后,道武徙民填平城。平城慕容百余家谋欲外奔,发觉,伏诛百余人。天赐六年道武帝临死前正压恒代徙民,慕容避难改姓。

子贵母死:拓跋与相邻诸部结为联盟,也与相邻诸部结为姻戚。拓跋后妃多有部族背景,后妃部族通过后妃干预拓跋内部事务,特别是影响均为传承和君权行使,带来无穷纷争。

行文逻辑

第五节 子贵母死制度的几个问题

?道武生母,献明贺后之死:据记载是贺氏因秦王觚使燕不返,忧念寝疾而死。深层次的可能1)秦王觚君位的威胁;2)道武离散诸部对贺氏母族贺兰以及恩人独孤补的分裂。究其原因是道武帝成就的帝业促成的。

贺氏之死可能另道武帝思考更加果断地处理母族制度,由此引出子贵母死制度。

秦王觚传。

??冯太后擅权与子贵母死:

北魏朝皇太后的三种类型

???子贵母死制度性质的演变——变成后宫倾轧的工具

与子贵母死制度施行相辅,颁布了一个强化管制外戚的法令,禁止外戚与后宫通问。冯太后利用子贵母死制度攫取权利。之后幽后抚养元恪亦循冯太后事迹。废太子恂母林皇后被冯氏赐死,恪母高皇后被冯昭仪贼害。冯氏家族的衰落源于孝文帝临死前做遗诏赐死幽太后。

洛阳两世后宫倾轧更甚,仅孝明帝全育。亦是出于灵胡太后挑战旧制。

 

离散部落:被征服的部落分土定居,不许迁徙,同时剥夺其君长大人的部落特权,使之一同编户。

贺兰部落离散问题

——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一

田余庆认为,离散部落也许不是一道直接统一的法令,而是道武帝出于创建和巩固帝国的需要,通过战争进行的,经过反复而又激烈的实力较量而分阶段实现的。因此以贺兰部作为单一个案来考察具体的离散部落政策实施。

第一节 贺兰与拓跋

理姻亲关系,道武帝母族贺兰氏在流亡至即位期间的作用,以及报烝之事。说明复杂的婚姻关系和政治关系。

第二节 贺赖头徙平舒与贺讷总摄东部

前秦以“讷总摄东部为大人,迁居大宁(河北张家口),行其恩信,众多归之,侔于库仁”。前秦利用贺兰部的力量,扼守通向幽州地境的要道。

前秦灭代以后的战略部署:1)俘虏少量拓跋贵族而优遇之;2)令独孤、铁弗二部分统拓跋部众;3)令贺讷总摄东部防务,实际上是监视和制衡受命统领的乌桓独孤。

贺讷父亲贺野干曾为东部大人。 贺野干于昭成帝建国二十年(357),率三万五千余部降于前燕慕容俊,处于代郡平舒城。

淝水战后(383),上谷王敏和代郡许谦起义附独孤刘显。登国二年道武势微。燕赵王慕容麟击破许谦,废代郡,徙民龙城。这一次徙民包括三十年前前言贺赖头统领的代郡平舒城数万贺兰部。

以上事件发展得出结论:1)前燕看中贺兰部并以其统领代郡至云中郡这一代北地区,而非拓跋部;2)前秦灭代(376)委贺讷总摄东部,据漯水以北,为前秦守。贺赖头继贺野干统领漯水以南平舒城,为前燕守。贺赖头也在贺讷总摄范围内。阻隔慕容燕从北道自东向西入侵的是贺兰部;3)贺赖头降燕而不亲燕,许谦逐太守依附独孤未有反抗,后被燕军迁出平舒城,可见慕容对贺赖头有所猜疑;4)道武引后燕大破窟哆于高柳(386),引后燕破独孤刘显(387),命王建讨降于后燕的亢泥于广宁(388)以上诸役行军作战皆在东部,想此时总摄东部的贺讷以撤回阴山以北;5)拓跋复国前后,独孤和贺兰是极大的阻碍,矛盾不可避免,故需离散。

第三节 道武帝离散贺兰诸部落

道武登国初期同慕容短期联盟(东引慕容破窟哆后),为了处理慕容与贺兰诸事。

冲突的开始:登国四年,道武袭高车诸部。贺讷怀异图,率诸部救之。道武击之,大溃。讷西遁。

再徙贺兰:登国五年,道武联慕容麟合击贺兰、高车诸部于意幸山。稍后铁弗刘卫辰袭贺兰,贺兰部请降于拓跋。2nd遂徙讷部落及诸弟处之东界。1st徙之东界是贺赖头被慕容麟

三徙贺兰:登国六年,贺讷兄弟内讧。后燕“兰汗破贺染干于牛都”,慕容麟“破贺讷于赤城,禽之,降其部落数万。燕主垂命麟归讷部落,徙染干于中山”。3rd徙贺染干于中山。

贺兰后事:道武出征中原,贺讷从征。皇始二年(397)贺力眷反于阴馆被轸。贺卢袭杀冀州刺史逃奔南燕,随之湮灭。

第四节 贺兰部落被离散以后的余波

离散部落一方面是出于拓跋从游牧部族转向封建专制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被离散部落有相适应地转向农耕定居的社会条件。而不符合这部分条件的,或者不被道武视作阻碍的部族不在离散的目标中。因此也埋下隐患,在后来的六镇之乱中表现出来。

道武帝施行子贵母死亦有进一步处置贺兰部的考虑在,可将子贵母死实为离散余波。因此更引致清河王绍事变。

对道武帝离散部落的评价

清河王绍事件后贺兰式微,后裔数见记载,“家本小族”。

 

独孤部落离散问题

——北魏“离散部落”个案考察之二

第一节 前秦灭代以后的独孤部

独孤——別部。刘路孤归附于代王拓跋郁律,一度与郁律共驻代北的东木根山。平文帝以来世有通婚。前秦灭代后,刘库仁在代北地区早有恩信,刘显地广兵强。登国二年,王敏许谦投刘显,道武打破刘显。刘显从弟刘罗辰投奔道武帝。独孤部分裂。

信息量很大的一段。贺后道武流亡,拓跋旧人投奔独孤,铁弗与拓跋虽有通婚然关系不亲。

第二节 刘显引窟哆争位和道武帝离散独孤诸部落

离散过程:登国元年,道武登位。独孤刘显南走马邑,介入昭成子孙争位。刘显使刘亢泥迎拓跋窟咄,逼拓跋南境。窟咄“苻洛以其年长,逼徙长安……因乱随慕容永东迁,永以为新兴太守”。道武十月会慕容麟于高柳大破窟咄后,转讨刘显,刘显奔慕容永,其部降于慕容麟被徙中山。窟咄奔铁弗刘卫辰,被杀。刘亢泥被封乌桓王。后被道武遣王建等三军讨之并斩之。此时独孤只剩已降且定居的刘罗辰。独孤和贺兰被离散后,道武改元皇始。

道武初登位面临多面的危机

第三节 刘奴真与刘罗辰

考《魏书·刘库仁传》中移出一段关于奴真的记载实为罗辰的音译,刘奴真即刘罗辰。

《魏书·刘库仁传》中一段溢出文字,记录关于刘奴真事迹,然同前后刘显南奔马邑,后附慕容衔接不上,考为史记编撰有脱讹。

论据:1)“族人奴真领部来附”就是对应《魏书·外戚传》中“罗辰率骑奔太祖”。应在刘显南奔马邑之前,刘显杀刘眷之后;2)奴真杀兄刘犍(与贺染干),弟刘去斤对应“眷第二子罗辰”;3)“父为国家附臣,世效忠贞”“乃欲叛主怀贰”对应刘库仁忠心和刘犍同贺染干的关系;4)独孤与贺兰之间分制平衡,独孤内部有刘显和刘罗辰的矛盾,贺兰内部有贺讷和贺染干的矛盾,此部族矛盾一方与彼部族矛盾一方又有钩连,因而星城部族间更为复杂的关系。5)“奴真感恩,请奉妹充后宫,太祖纳之”指的是刘夫人,铸金人不成不得登后位。

总结:贺兰和独孤部落兄弟之间的矛盾都体现了部族不断分裂的倾向。道武帝利用这种庄康,凭借历史赋予拓跋部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威,对周围部族特别是对独孤、贺兰,分割而离散之,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帝业。

第四节 部落离散以后的独孤部民

道武赐死刘夫人是子贵母死制的开端,亦有进一步处置独孤部的用意。

刘罗辰随道武平中原,子孙相袭,逐渐汉化。与贺讷、贺悦经历相近。

不同于贺兰部,赐死刘夫人期间,独孤部未有叛乱。似乎较早的离开权利斗争旋涡,反而获得了稳定的繁息条件。

 

关于子贵母死制度研究的构思问题

简述子贵母死制度,引出治史思路。

代北地区拓跋与乌桓的共生关系

——《魏书·序纪》有关史实解析

第一节 解题

初衷:简述拓跋帝后在左右君位继承中起到的作用,引出桓帝猗㐌后祁氏无明确属族记载,继而考祁后应出于代北地区东面的广宁乌桓,进而探究阴山——盛乐时期居西的拓跋与居东的乌桓的互动关系,企图充实早期拓跋历史的某些内容。

两点限制:1)祁后族属没有明确的资料可以作证;2)乌桓如此强悍的一支军事力量,很早进入中原,为什么没有被列入五胡,为什么没有自立国家,为什么历史着墨甚少?

最终主旨:探究拓跋与代北乌桓关系,落点不是乌桓全貌,立足有限的资料——《魏书·序纪》。

第二节 拓跋东、中、西三部状况与《序纪》所见惠帝、炀帝东奔事

逻辑:通过确认拓跋三分后东中西的地域环境和部族关系,建立对平文帝郁律以来持续了十年之久的复辟和反复辟斗争的认识。

状况①4:东部禄官,中部猗㐌,西部猗卢。三个地方都有同乌桓和其他胡族杂居,此阶段拓跋与乌桓进一步融合。东部受制宇文诸部,又在西晋乌桓校尉监控之下,很难获得大发展。中部处于代郡、雁门郡,即拓跋与乌桓共制之地。西部猗卢对抗乌桓与诸杂胡,开拓拓跋西境。

西境:五原、云中、定襄三郡,即不在东汉置徙乌桓的范围内。

拓跋部向外发展的基础,是桓、穆时奠定的,其主要内容,一是走出僻远边塞,脱离守旧的部落势力的羁绊,参与西晋政治活动;二是为拓跋获得陉北五县广阔地域,可以作为外向活动的跳板。

状况②:316年三月猗卢死,拓跋内乱。此时有三种力量介入代北事务:1)桓后祁氏with晋人卫雄、姬澹等所团聚的乌桓人和晋人【新人】的助力;2)拓跋大人【旧人】,主要力量在盛乐,憎恨新人;3)阴山以北的贺兰部以及诸部大人。

因而此时的拓跋主要分东边的祁氏势力和西边的平文帝——烈帝势力。

复辟time line:

被石勒拒绝,可能是因为【新人】势力一直帮助西晋与胡羯为敌
未悉款顺的指拥护平文帝的拓跋大人。因面临西面未款诸部和南面不愿结好的前赵,故筑城东木根山,近草原大漠,进退有余。
炀帝兵败,从东木根山撤回大宁。东部拓跋挑衅西部拓跋失败。
炀帝受贺兰部逼迫和后赵威胁,大宁亦不安全,故出走宇文部。这是西部拓跋的一次大胜利。代北地区归于烈帝。易与后赵联系。
翳槐让弟弟什翼犍作为人质留在后赵,以求和于后赵。
王皇后杀帝舅贺兰蔼头,遭贺兰大人反叛,使得炀帝趁机复辟。王皇后出于广宁乌桓,可谓东西拓跋的这个矛盾根源存在于拓跋以及乌桓之间。
李穆所率五千骑,党委什翼犍质于襄国的从者五千余家。宇文部此时被慕容部所并,炀帝失大宁,无归宿地,于是出于慕容。祁后子嗣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矛盾消失。

总结评述:事态纷纭,介入力量不少,主线其实很清晰,即祁氏及诸子一方势力对抗平文帝及诸子一方势力的争位斗争。近因是桓、穆统治矛盾积累以及内乱后果,远因则是汉晋边塞地区乌桓和拓跋的杂处。

 

第三节 惟氏、维氏与祁氏

《三国志·乌丸传》引王沈书:乌桓“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祁可能是大人健者名祁。

《南齐书·魏虏传》“胡俗以母名为姓。”故祁是为了怀念存在于乌桓人口碑中的名叫祁的一位女性乌桓部落大人。

早期拓跋君位继承,以及后族势力

第四节 代谷的地理背景与西晋护乌桓校尉的广义职能

首任校尉卫瓘离间拓跋和乌桓。

第五节 东木根山地名的来历

铁弗、独孤游动于黄河两岸的事实,联想到地名移动问题,即朔方的木根山之名出现在代郡,名曰东木根山。

代北乌桓与拓跋共处

平文帝图南而从盛乐东迁至东木根山,平文帝于独孤共处东木根山亦是祁后可以害死平文帝的原因,凭借尚存的乌桓势力。

拓跋部第一次开拓是猗卢得陉北五县,趁晋室之危,刘琨之难,多次助刘琨深入陉南、汾东作战。第二次开拓是平文帝同乌桓独孤刘路孤共驻东木根山,有“图南”之势头。两次开拓都与乌桓共同进行。

第六节 两种类别的代北乌桓

标题注脚
拓跋和乌桓各自进入代北的路线,相向而动,进而会和,共同孳生发育。

拓跋与乌桓的关系和平是主线,最大的矛盾冲突是乌桓王库贤离间拓跋力微诸部。究其原因,根源影响来源于护乌桓校尉府。

此外还有一支应当是后来具有“铁弗”称号的屠各之众。永嘉三年309,铁弗刘虎叛西晋,刘琨乞师,拓跋郁律受命,逐刘虎于朔方。318年刘虎从弟刘路孤,率领部分铁弗部落,从朔方东渡黄河,降于郁律并同徙于东木根上。

第七节 拓跋内乱与乌桓动向

拓跋内乱,一在力微之死及死后一个时期,一在猗卢死后。两次都形成拓跋历史的重大转折,两次又都是乌桓起了重大作用。

猗卢营垒中有新人旧人之分。自猗卢同长子六脩率悍战的新人(卫雄,姬澹)助刘琨转战并州,为旧人所忌。六脩长期与新人协同作战建功可视作新人。猗卢以长子六脩驻新平城,而少子比延留盛乐,有废嫡立庶之意。六脩杀比延,激化新旧矛盾;六脩又杀猗卢,局面失控,后使新人携主要战力外奔,部落四散。【六脩和比延各自的母族插手君位继承,造成新旧对立之势】

后普根趁乱杀六脩,意味猗㐌一支消灭猗卢一支。

后普根失新人支持,无以自存,旋死,其母祁氏擅立普根之子。又卒。国人立其从父郁律。旧人得势。

祁后害郁律,相继立贺傉和纥那,新人得势。

后贺兰部拥立翳槐,旧人得势。此后新旧反复。

此件恒帝后人筑城东木根山,东入大宁,东投宇文、慕容都可以看出桓帝后人依仗乌桓和东部鲜卑。

最后贺兰蔼头被戮,旧人叛投炀帝,又在后赵护送烈帝至大宁时,弃炀帝而投烈帝。最终新旧之战由旧人胜利结束。

王皇后出自广宁乌桓,但不能算作新人阵营。新人旧人的界限由于两者在长期反复斗争中进一步融合而逐渐淡化。

祁后可能在普根-普根之子后自立,固领邦有以“女国”相称。后一年平文帝立,此一年中可能有变乱,不被道武帝视作法统,故没不享尊位。

第八节 前燕云中之戍——代北周边关系之一

解题:讨论完拓跋乌桓在代北境内的活动,接下来讨论代北相邻区域:慕容燕布防代北和氐秦经营朔方交通代北。通过探索代北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关系,给拓跋历史另求一个横向定位。(此时昭成帝什翼犍在位,局势稳定)

慕容:350年慕容儁从龙城迁蓟后,西面有乌桓、拓跋窥伺,部署西侧防务。自西向东:代郡-广宁郡-上谷郡。其间为代谷,是西行的咽喉,保障幽州的冲要地带。357年慕容儁封贺兰贺赖头为宁西将军。云中郡公,用其部落三万五千人驻代郡平舒城。用意同西晋初年卫瓘于广宁复置乌桓校尉一样,为的是监控乌桓和拓跋。后拓跋不足为惧,警惕的重点放在警戒前秦从朔方、上郡渡黄河东进。【代南】

氐秦:1)376年前秦自朔方、龙城等方向出兵灭代,以贺兰贺讷率部落出居大宁以总摄东部,警惕前燕和乌桓。【代北】灭代以后以独孤和铁弗分统黄河两岸的拓跋,也就是说用乌桓分统被征服的拓跋。同时用贺兰部制衡乌桓。2)此后前燕被前秦所灭,代北和幽冀都落入苻坚手中,原驻守平舒和大宁的贺兰两部不在有制约的关系。3)后苻坚移乌丸府于代郡之平城,前秦继承前燕对乌桓的关注。4)前秦灭亡前燕路线:洛阳-壶关-上党-邺城。

第九节 朔方局势与前秦灭燕、灭代——代北周边关系之二

解题:310年铁弗被拓跋攻逼,自代北渡河避居朔方。360年前秦苻坚允许刘卫辰居朔方塞内营田。因铁弗与拓跋关系密切,以此为媒介,影响后续进程。365年刘卫辰先后叛代又反秦:1)秦、代直接交往——燕凤 利用刘卫辰攻代,再利用乌桓铁弗和乌桓独孤的矛盾,分制黄河两岸的拓跋诸部并引贺兰贺讷入居大宁,制衡独孤刘库仁。;2)朔方局势变化——365前秦自长安-骢马城-朔方,巡抚诸胡,平荡后方局势 因此势力才有策划淝水之战的根基,然就是因为诸胡杂处不稳定,导致淝水之战后的溃败;3)拓跋与乌桓进入朔方。灭代从幽冀出兵从背面包抄,再以刘卫辰为向导西出上郡之师,合力灭代。

第十节 灭代后前秦对代北乌桓的处置

  1. 350年慕容儁入蓟,委署上谷郡、代郡官守,迁徙二郡居民,是为了控制防范乌桓人。
  2. 357年前燕处贺兰部贺赖头部落于代郡平舒,是为了填补徙空了的代郡乌桓地盘。
  3. 376年贺讷居大宁,大宁与平舒分别自南北两方监控乌桓(刘显独孤)。
  4. 387年,上谷、代郡郡民杀、逐太守,以郡附于刘显。虽然刘显为后燕所攻逐,但独孤乌桓仍旧强大。以至于后燕立刘显弟刘亢泥为乌桓王。刘显走投西燕,独孤乌桓才大势已去。刘显灭而拓跋氏强矣。

第十一节 拓跋与代北乌桓的共生关系

代北各部族发育中的趋同现象:历史提供的事实是,北方复杂的民族关系,族属隔阂不是不起作用,但根本之处并不在纯种族的异同而在环境养成的文化异同。

鲜卑、乌桓与匈奴在代北地区进一步整合与熔融,趋同而非趋异这是大势所在。至于在开发程度上出于后进状态的某些地区,不断形成名目繁多的杂胡种类,则是趋异现象的反映。(鲜卑的人口很大一部分来自匈奴余众)

拓跋部历史转折期中的乌桓因素:拓跋历史经历的三次大转折体现的是拓跋与乌桓共生历史的演化过程。

  1. 第一次大转折:在277年以后,自力微之死开始。卫瓘离间拓跋乌桓,乌桓降而力微忧死。力微死后诸部离叛,国内纷扰。之后直到昭、桓、穆并立之年,即295年,拓跋部才开始振兴。
  2. 第二次大转折:在316年以后,自猗卢之死开始。拓跋三分,稍后猗卢总摄三部,归为一统,重心向中部转移,势力鼎盛。但316年拓跋内乱,猗卢被杀,部众叛离,拓跋骤衰。
    拓跋的第二次衰弱受乌桓影响最深

    余波是平文帝于乌桓独孤联合,同徙东木根山,逼近祁后后方质地。祁后发动突袭,害死平文帝以及拓跋大人,护持己子为敌。平文帝妻贺兰氏之子依恃舅部,与祁氏诸子反复争位,使拓跋内争长期延续,这是拓跋与乌桓之争的余波。

    王皇后反对迁都,力促与代北东部多有联系,同鲜卑慕容联姻体现了新人旧人矛盾的逐渐调和,以及拓跋与乌桓共生的新历程。

 

 

第三次大转折:在376年符秦灭代之后 用铁弗和独孤分统拓跋于黄河两岸。后刘显迫害道武,刘亢泥迎窟咄与道武争位,而刘罗辰则取相反态度,在关键时刻奉妹与道武。这是拓跋历史上有关部族干预拓跋传承秩序故技的最后一次上演,主要也是拓跋和乌桓独孤之间。此后道武建国过程中逐渐离散诸部,独孤乌桓实际上同化与拓跋。这是拓跋与乌桓共生历程的尾声。

拓跋、乌桓共生现象的种族文化根源:

同:语言、习俗相近。异:乌桓更勇猛善战且社会组织散漫

乌桓组织散漫,凝聚力不强:1)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大人承袭不需要父子相承或兄弟相继,故无世业相继。2)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替换,氏姓改变。3)大人以下各自畜牧营产,不相徭役,因此只凭大人威望相召唤,没有层层组织加以统领。

拓跋与乌桓在代北共生,是拓跋的组织与乌桓的武力的结合。

 

《代歌》、《代记》和北魏国史

——国史之狱的史学史考察

梳理流传的北朝府乐中代歌的真实指代。再叙及拓跋人爱歌的风习。歌谣作史传。根据出土墓志的不统一音译名字可推,直到魏末还有通过歌谣传习历史的习俗,并不重视汉字汉语。

真人代歌中的真人指的很有客人是道教中的仙人。所谓真人代歌也可能是用于歌颂道武帝功绩的舆论工具。

《代记》为邓渊草创的十余卷史书。后有崔浩国史魏收魏书·序纪。邓渊同时完成辑集史诗《代歌》和记注古史《代记》。

邓渊之狱与崔浩国史之狱的关联。邓渊之死恰在道武末期乖戾难测之际,可能是因为修史引起道武帝的猜忌。其敏感内容可能也在于献明帝死后妻子贺氏被其父昭成帝收娶的报烝之事。

希君之旨以实录为依归,以直笔相标榜者,终于栽倒在直笔之下!人主的复杂心态使希旨者祸福无常,给史学造成祸害,问题不正是出在“分寸之间”吗?——高允议论刊石诸事,“分寸之间,恐为崔浩万世之祸”。皇权裁剪史法,约束史家。史臣“宁顺从以保吉,不违忤以受害”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