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吃早饭的时候又摸了一本新书来看。前两天看完了《香港简史》timeline才整理到第一章,希望能整理完。再后来读的那本《狂热分子》觉得很不合口味,并不是说观点相悖或是没有共鸣,而是全篇都是散漫的观点,没有证明过程,缺乏理论依据,感觉很没有营养。估计等咬咬牙读完,至多打上两星。

这种背景下,读李长之的作品真是倍感亲切。之前读过他写的陶渊明和司马迁论传就觉得虽然是写文史题材,但无处不透露出理工学科的逻辑之美。

近日读书开始试着在书页上做记录,划线,括号,备注等等。感觉这样会更有学习的氛围。反正已经放弃多抓鱼了,除了小说,并不打算出二手。李长之的书就很适合做笔记,跟课本一样,条分缕析,读起来顺畅,脑袋也清醒。

早餐过程只够读完题记和序论,觉得他写当代人物和写古代人物的态度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不自觉的想到《狂热分子》里写群体运动中个人对于现在的否定。没读之前觉得这本书应该只是客观的评论鲁迅作品以及其影响。初读发现真的是客观,不过对于鲁迅个人及其作品还是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的。果然,一般言及批判,实则是变相的更为理智的推崇。

8月31日,读完正文和后记。剩附录没读。这篇后记很是详细的介绍了成书过程,对李长之的了解更进一步了。正文读下来印象最深的还是李长之的行文逻辑,文章结构四平八稳,层层递进,很有建筑美感。有几点概念是反复提及的:艺术、审美和诗人。再者就是对于文题《鲁迅批判》中批判的新认识,批判在学术领域仅仅是分析评论的意思。 29号有发推记录当时的观感“ 想吃肉,约了饭,等候期间继续看书。 李长之真真太牛逼了。 鲁迅批判简直是关于鲁迅的读书索引, 一个论点抛出来,翻着花地吹彩虹屁能吹好几页 。而且这种逻辑严明对思维导图爱好者实在太友善了 ”。这一想法再后续的阅读过程中不断被加固。

学习新学科或理论的阅读方式:至少,是一部简单浅显的,两部精密的——还要一两本反对的著作。

就中国一般的作家论,是大抵没有甚深的哲学思索的,即以鲁迅论,也多是切近的表面的攻击,所以求一种略为深刻的意味长些的作品就很少,根源不深,这实在是中国一般的作品令人感到单薄的理由。

大凡在某一方面情感极盛,又不得宣泄时,那故作平静,也用以安定了自己的,就是回返到自己的世界离去逃躲,这便是:回忆。

诗人的意义,是指在从事于文艺者之性格上偏于主观的,情绪的,而离庸常人所应付的实生活相远。

一、鲁迅之思想性格与环境:生存的观念、科学的精神,奚落和嘲讽,农民性和持久性。概括为“进化论的,生物学的,人得要生存的人生观,在奚落和嘲讽的刺戟下的感情,加上坚持的简直有些执拗的反抗性,这是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地方。”

章末总结:一个人的环境限制一个人的事业,但一个人的性格却选择一个人的环境。

二、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

三、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

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第二部小说集《仿徨》中的八篇:《孔乙己》《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伤逝》《离婚》。

四、鲁迅之杂感文

《热风集》中的《来了》《即小见大》

《华盖集》中的《牺牲谟 》《战士和苍蝇》《捧与挖》

《华盖续编》中的《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有趣的消息》《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马上日记之二》《上海通信》《厦门通信(一至二)》《厦门通信(三)》《海上通信》

《野草》中的《影的告别》《复仇其二》《希望》《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

《而已集》中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略论中国人的脸》《通信》《再谈香港》《答有恒先生》

《三闲集》中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

《二心集》中的《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上海文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好政府主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沉滓的泛起》《宣传与做戏》《友邦惊诧论》《风马牛》

《南腔北调集》中的《非所计也》《捣鬼心传》《家庭为中国之基本》《谁的矛盾》《论语一年》《为了忘却的记念》《祝中俄文字之交》

《伪自由书》中的《大观园的人才》《文章与题目》《王化》

《准谈风月》中的《看变戏法》

五、总结:诗人和战士的鲁迅:鲁迅之本质及其批评

鲁迅是情绪的、内倾的、不世故的、小资产阶级(病态、黑暗、忽喜忽厌、多疑),良善的,人格无缺的,善怒的,这一切无碍于他是一个永久的诗人和一个时代的战士。

鲁迅文艺创作之出,意义是大而且多的,从此白话文的表现能力,得到一种信赖;从此反封建的奋战,得到一种号召;从此新文学史上开始了真正的创作,从此中国小说的变迁上开始有了真正的短篇;章回体,“聊斋”体的结构是过去了,才子佳人,黑幕大观,仙侠鬼怪的内容是结束了,那种写实的,以代表了近来农村崩溃,都市中生活之苦的写照,是有了端倪了。而且,那种真正的是中国地方色彩的忠实反映,真正的是中国语言文字的巧为运用,加之以人类所不容易推却的寂寞的哀感,以及对于弱者与被损伤者的热烈的抚慰和同情,还有对于为善者愚妄者甚至人类共同缺陷的讽笑和攻击,这都在在显示着是中国新闻学的作品加入世界的国际的作品之林里的第一步了。

第三和第四是从作品出发,印证第二章六个阶段。

Ⅰ (1881年-1917年)成长和准备时期

【启蒙思想未形成,也还没有什么新的白话文字】

Ⅱ (1918年-1924年)攻击封建文化时期,空洞,初步具有国民性

【平铺直叙的时期,思想空洞些,文字也单纯。代表《热风》】

思想上是战士,文艺方面是诗人。(诗人是印象的、情感的、被动的)

一种对于旧制度就文明的弃绝之念是成熟了,同时一种空洞的新文化的向往的热狂燃烧起来。

两部小说集+十部杂感集(艺术创作形式的变化,源于对艺术价值的认识以及艺术同现实的矛盾)(一种余裕,一种不用之用就是和实生活有一种距离的意思,这确乎是一切艺术的审美的性质和审美的价值所在。) (艺术必须得和实生活有一点距离。因为,这点距离的所在,正式审美的领域的所在。)

“哄笑和奚落,咀嚼着弱者的骨髓,这永远是鲁迅小说里要表现得,我已经说过,这是鲁迅自己的创痛故。”

描绘农民的愚騃和奴性,语言凝练,人物刻画传神。

重新认识鲁迅对阿Q的同情。

鲁迅作品的抒情成分:刻画农民态度的真《故乡》;隐藏的抒情气息《祥林嫂》;描绘男女情感的纯粹抒情《伤逝》;记录童心趣味的抒情《社戏》。

此外文艺创作上的失败之作:脱离主旨精神及农民性;作品手法单调;通体上平凡的;次优的《狂人日记》《明天》《鸭的喜剧》《长明灯》。

Ⅲ (1925年-1926年8月)有具体的斗争对象,北京是五卅和三一八

【曲折,细微而刻画的时期,这是的思想是攻击到古文明国的人情世故了,事情是琐小,而有种待人扬发的意味,文字也便出之以尖酸。代表《华盖集》《华盖续编》】

女师大风潮,同“现代评论派”的斗争,作品取材趋向现实。

Ⅳ (1926年9月-1927年9月)酝酿期,背景是清党运动

【延续上一时期,代表《而已集》《三闲集》】

从厦大到广州到上海,饱受挤轧与攻击。

Ⅴ (1927年9月-1931年)精神上的顶峰,健康有生气,背景是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新思想的成熟,健康,深厚而有活力,代表《二心集》】

“因为他眼见过革命策源地的实况了,所以他对于革命已取一种讽笑的态度;因为他受的迫害太大,而见的别人的危难也太多了,所以他感到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终于不免空虚,攻击社会也太冒险,这是他深深地致恨于文字的无用;因为三经香港,知道压迫中国人更深的是帝国主义者了,所以他慢慢有了攻击的新对象。”

“在从前,他有所攻击,是因为“关己”,现在是不触着自身,也来战斗了,从前他的战斗是为个人,现在是为受压迫的大部分人了。”

Ⅵ  (1931年-至今)反帝国主义,重新攻击国民性,背景是九一八和一二八

【有理论进入应用,文字含蓄而凝整,同时精神似乎停滞,代表《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鲁迅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是转变后的新理论的应用了,一方面却是似乎又入于蛰伏的状态的衰歇。”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