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装行业从业者,从中立守序的立场出发,想来粗浅地聊聊我对这件事情的一些看法。

事情概括言之很简单:BCI组织引导的对于新疆棉的限令,引发了互联网上甚嚣尘上地对XX、XX、XX等品牌的抵制浪潮。

先看前半截,这则限令或者说这个better cotton的吊牌落实到操作层面起不了什么限制作用。织布和做衣服在现代是分的很开的两码事,当然不排除龙头大佬摊子铺很大从源头把控,大部分来说,做衣服的人只买布,只管成品布的重量、颜色、品质和价格,至于织成这个布的纱是哪里棉花纺出来的纱,是不管的。重量和品质同棉花产地有些许关系,但更多地取决于纺织工艺。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绝大部分人应该都不知道旺旺雪饼是哪里种的大米做出来的。。。

另一方面,国内比较“务实”的经营环境也给这些所谓的人权、环保概念打了折扣。举个例子说,服装制造方面,想要进驻Walmart, Target这类零售巨头会需要一些验厂资质,这种验厂呢说白了就是交钱买证,涉及到的社会道德审计和人权保障相关的要求,钱交给辅导机构人家给做得漂漂亮亮,挑不出一点刺。真真嘴上说的都是主义,心里算的都是生意。不知道做better cotton的吊牌要哪些资料,在国内,只要钱到位,东西不稀烂,就能出得了货。

再补充一点相关的内容,与国人偏好棉质衣服不同,外国人不太care这个。常见的针织T恤卫衣等按照成份可以粗暴地分成四种:全是涤、涤多棉少、棉多涤少、全是棉。全棉最贵。即便是美国对棉质服装征收的关税要比化纤制(涤超过50%)低一倍,然而除了童装,大部分客人还是出不起价钱,量大的都是便宜货。全棉订单多数是内销的。。。

了解了以上背景后,再来看国内的回应。

“互联网上的”:有时候我觉得网络和现实挺割裂的,出门玩一趟三五天不看微博,就会觉得岁月静好。等回头一上网,这样的争议那样的矛盾,就不明白哪里来得那么多风波。所以也就会有网上都吵翻天了,线下该逛还是逛,该买还是买。

“抵制浪潮”:我没觉得抵制不对,也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就如同看待女权,自己也没想明白所以不表态。作为消费者,不买这些品牌是很容易做的决策。但短期来看,90% MADE IN CHINA真正受伤的国内从事制造业的工厂老板们。如果说,经历漫长的产业转型能够给到国货机会,给到劳动者保障,这样的抵制是正面的。然而光有抵制还不行,某些畸形的外国的月亮就是圆一类的消费观念也要纠正,制造商零售商生产环节的每一个角色都应该做出努力。这不是简单一句抵制就能解决问题的。

然而抵制也许就能够为这一场漫长斗争埋下引子,去做了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去做就肯定没有结果。这么一看,抵制行为再合理不过了。

抵制行为从温和到极端会诱发不同的结果。其间的差距就好比意识形态差异发展到民粹主义。作为中立守序阵营的一员,我偏偏感觉时代的浪潮汹涌得让人把不住方向,不是左偏就是右倾,不知要驶向何方。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订阅评论
提醒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