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7th AM
洛阳周边除了龙门石窟外,同为北魏时期开凿的小型石窟还有很多,水泉石窟即是其一。虽然规模小,但还是有很多亮点可看的。尤其是在这样游人罕至,又没有加以严格管控,颇有野趣的石窟,观览体验是要胜过其他一些大型石窟寺的。我愿称之为此行最佳。
行程前做功课的时候,对于这个窟最期待的就是北壁外一处双翼尖拱楣,刻有凤鸟翅翼装饰的龛楣其他地方鲜少得见。我的第一感觉其实是像鱼尾巴,鸱尾或者摩羯鱼的解释似乎也靠谱,不过没有相关印证不足为信。
靠近甬道的北壁有一小片千佛,特别的地方在于每个小龛旁都有施主题名。再者就是最后一排左起第七尊是一龛立佛、再往右还有一龛二佛并坐。
北壁上集中一些小型龛的龛型和纹饰,同龙门古阳洞中同期北魏造像相仿,弥补了古阳洞未开放参观的遗憾。当时拍照的时候只拍了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忽略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现在只能对着一张张破碎的图翻看。。。
比如下图左侧一龛,尖拱楣内刻有佛传故事;正下一龛盝顶中刻葡萄忍冬;左下圆拱楣内装饰童子牵花绳。均为北魏中后期流行的装饰题材。
北壁内侧靠近正壁只拍了下图一龛,圆拱楣内刻饕餮衔璎珞,以及主尊脚边吐舌头的狮子。。。
洞窟正壁开凿两尊立佛,这个题材也不常见,普遍观点是由于溶洞有一道天然裂隙,没有办法于正中营造坐佛,故而因地施材,凿了两身立佛分置左右。结合北魏时期流行的二圣题材,有人认为这两尊分别代表孝明帝和胡太后,只能做一种推断吧。
两尊目前仅左侧一尊完好,右边上半部坍毁,仅剩底端莲座和部分衣摆。带队的老师认为左边的头像是后来加上去的,因为丑且不是北魏的风格。存疑待考。石窟的管理员师光耀老师傅介绍,过去曾有学者提到说右边这尊的衣纹刀刻技法要比左边出众很多,也拍了照片,等后期再做了解。
此处无图,因为确实丑,不合审美。。。
接下来是南壁,带队的老师说这一尊交脚折腕弥勒值得关注,因为其他交脚弥勒的脚掌翻转没有这么大的角度,对比其他一些图像,好像真的是这样。不清楚是不是为了配合力士托举的构图,有意设计的。确实挺特别。
南壁集中了很多屋形龛,梯形屋面,正脊两端饰有鸱尾,正脊和垂脊上装饰山花蕉叶,檐下帐幔,屋檐两侧垂挂铃铎。这样的龛型古阳洞中也多见。
南壁规模较大的一龛要数这尊垂裳坐佛,圆拱楣内刻七饕餮衔璎珞,佛头和佛首均残损,着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绑带露出衣缘,袈裟在座前成对称八字形散开。典型的褒衣博带式,北魏中晚期风格。
这一龛比较吸引我的其实是龛壁下方的三组供养人像,身着宽袍大袖的供养人在比丘引领下礼佛供奉。
南壁靠近甬道有排其他一些题材,都属于龛壁下的常见装饰。
石窟外南壁有石碑题记,文字已漫漶不清。没有多做了解和记录。按说石碑题记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然而就我个人而言,字少一点,内容特别一点我是愿意看的,不然还是看书看拓片省眼力。
以上,顺时针把整个水泉石窟大略的介绍了一圈。整个窟大约60平左右,高约七米,顶上和地面没有开凿痕迹,窟龛多集中南北两壁。虽然紧凑,但信息量还是很大的。石窟爱好者应该不会错过。
这样一座小型石窟在过去四十多年都是有当地村民师光耀老师傅看管,我看的《偃师水泉石窟》出版于2006年,当时书上就对他的贡献有过记载,十多年过去,他还坚守原地,实在是令人钦佩。想到老人家同人打招呼时,双手合十,笑眯眯颔首致意的形容举止,用我家里老人的话说,特别“善”的样子。
在师老师傅的陪同下,我们得以自在悠然地参观水泉石窟,不必在意时间,没有禁止拍照的限制,一个洞窟待足两个小时,对比起畏畏缩缩挤在黑黢黢的其他一些窟内,可以说十足畅快了。